12月2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一堂“宪法课”在这里开讲。 “1982年12月4日,就在我们身后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 “2018年3月17日,人民 ...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城乡 ...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近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在全国组织开展2024年“宪法宣传周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形态,使其获得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力和创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 ...
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给会议发来了贺信。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当今中国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但关系到中国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所以,主题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不但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以中国式现代 ...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
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新职业人才队伍质量。新职业层出不穷,说明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这也对劳动者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新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时俱进纳入新职业相关培养内容。建立完善动态课程更新机制,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能对新职业发展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适应。此外,应加强与新职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 ...
可以雕冰龙、打铁花、舞火壶,也可以从“飞天仙女”摇身一变成为“京剧花旦”……自媒体创作者“九月”的视频作品,让众多网友叹为观止。在文化形式如此丰富的今天,这位湖南姑娘为扎根乡野大地的老技艺带来新的观赏热度,让网友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与精髓。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得以不断深化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一重要论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为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